-
症状危害
1、肌肉萎缩:如果该疾病长期不治,会使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在椎管内滞留的时间较长而使神经根受到长时间的压迫,造成所支配的肌肉无力收缩,营养缺乏,最终会导致患者出现肌肉萎缩。
2、下肢发冷:长时间的突出椎间盘压迫或者刺激椎旁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缺氧,使患者的下肢逐渐发凉,特别是在冬季发凉症状更为明显。
3、麻木:由于神经根长期受到椎间盘突出部分压迫,导致患者的肢体血流不足,缺血缺氧,极易在小腿或脚面出现疼痛、麻木的异常感觉,严重的时候能够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痉挛。
4、下肢放射性疼痛:据临床观察,大多数患者都存在坐骨神经痛,起初先由患者的臀部开始,随着病情疼痛逐渐向下肢蔓延,尤其是在患者剧烈运动后疼痛感觉更为显著。 -
多发人群
1、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30——50岁的青壮年。在性别方面,男性比女性要多一些,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30—50岁的青壮年。
2、长时间久坐的上班族,久坐让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增加,引起腰椎间盘退变,极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
3、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由于内分泌的改变,下腰部和骨盆的肌肉、关节囊及韧带松弛,下腰椎负荷增大,椎间盘内压升高,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
4、有吸烟过多等不良习惯人群。这是因为烟叶中某些学物质可使血管收缩,血管壁缺血、缺氧,椎间盘营养状况恶化,从而加速椎间盘退变。
-
病因病理
1、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基本因素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椎节失稳、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
2、损伤: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轻微损害,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3、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椎间盘在成年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
4、遗传因素: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
5、腰骶先天异常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
6、诱发因素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可致髓核突出。 -
检查诊断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脊柱侧弯,腰理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都可出现肌内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5、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
诊疗技术
罗氏正骨法
-
技术优势
-
诊疗流程
1、咨询:通过在网上点击医院咨询窗口,与专家医助进行咨询,医助会为患者详细介绍此病,并提供相关建议及并建立个人档案,方便专家后期病情分析。
2、预约:患者在咨询完医助之后,免费预约专家,由专家医助为其服务。
3、治疗:患者按预约时间到达医院,由专家为其治疗。专家通过分析患者的各种检查报告,询问患者病情、症状,制定详细治疗方案,由医助全程陪护。
4、复诊:患者按照医生嘱咐,要定期前往医院复查,待专家进行下一步的治疗,与专家医助直接联系。 -
诊疗周期
治疗时间周期,根据患者的病情时长、严重程度而定,建议早发现,早治疗,缩短治疗周期。
-
预防护理
1、急性发作期应绝对卧硬板床休息。
2、症状缓解后,可选用大小合适的腰围护腰活动。使用腰围时间不宜过长,无症状后即除去,以免肌肉退化萎缩。
3、积极进行腰背肌肉的功能锻炼,并经常做后伸或旋转腰部,直腿抬高或压腿等动作,以增强腿部肌力,所有功能锻炼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4、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保健,避免久坐,弯腰,腰部不可过度负重,慎避风寒,注意腰部保暖。
5、生活起居有规律,饮食以补肾、补钙、壮筋骨为原则,可多食水果、蔬菜、豆类、奶制品、瘦肉、鱼虾等。
6、每日自行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
7、有肢体废用性萎缩者要经常按摩肢体,做好被动功能锻炼,以助气血通畅。
口腔科手术台
口腔科候诊区
口腔科诊室
三楼高端病房(一)
三楼高端病房(二)
三楼肝胆胰腺住院区护士站